《道德经》40章:反者道之动;弱者道之用。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这句话讲的很直白,但是我发现有些人将这句话搞得很复杂,复杂到不知道在说什么了。这句话重新编排一下:道之动——反道之用——弱这样一编排就很清楚了,道动的特性是返,也就是周而复始。所以40章后面跟着“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”, 这就是道之动。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然后呢?道为什么会生“一”?万物生什么?万物已经定性了,只能同类自生,演化。比如人再怎么繁衍也不可能变成鸟。这又让我想到进化论,进化论认为物种之间是可以进化的。万物的结局是什么?无万物重归于无,这样就形成一个闭环。如果理解有些困难的话,可以参考无极、太极是什么?这一篇文章。这个闭环就是道之动的整个形态,也就是人类可以感知到的道的一个特性。为什么要讲这个东西,因为我们研究道,了解道的目的自然是为了用。我们经常说要顺道而为,连道怎么变化都不知道,如何顺道?所以这里讲的很清楚,道之动是反,这好比就是公理。好了,老子已经将大道的特性告诉我们,接下去就可以利用这个大道的特性进行顺道而为了。如果从体用的角度来说,道之动是体,道之用是用。传统文化的敲门石:体用用是功利的,能为我们带来好处的叫用,否则是没有用,俗称无用。这个无用与上面的无是两回事,这里需要特别强调。无用的无只是相对于有用来说的,但上面那个是无生有。为什么我们要顺道,因为顺道能为我们带来好处。怎么顺?用“弱”这个“弱”怎么理解?36章就给出解读了。将欲歙之,必固张之;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;将欲废之,必固兴之;将欲取之,必固与之。这段话我就不解释了,应该都能看得明白。因为道之动是反,核心就是让其赶顶。我再举一个现实的例子:比如一只股票缓慢上涨,接着快速上涨,离见顶就进入倒计时,见顶之后必然下跌。为什么这样?因为涨到涨不动了,上涨的力量没了,自然就会下跌。没有不会跌的股票,只是时间问题。将欲歙之就是想要合上,就先让他快速张开,能量消耗光了,自然就会合上了。接下来那几个也是类似。为什么一定出现这样的现象,因为道之动为反,故这种“弱”法是一定有效的。如果道之动不是反,这种“弱”法未必无效了。再比如“太极拳”就是道之用的典范。当别人攻击时,不但不正面迎击,反而顺着敌人的攻势再带一把,将其招式带老,再顺而击之。这种做法不就是36章所说的内容。反者道之动;弱者道之用。最直白的译法就是:根据道的运动轨迹是“反”这一特性,我们可以采用“弱”的方式顺道而为,为我所用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